1949年,一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无意中翻阅到一份报纸。报纸上刊登了关于解放军“成功解放广州”的报道,标题赫然写着“广州战役告捷”,并附有一张图片。小战士邓贤诗在看到这张照片后愣住了,报纸中的那位人物和他已故的父亲长得太像了,简直一模一样。他心头一震,久久无法回过神来。
当时,邓贤诗在湖南的驻地,身处一个安静的角落。他对父亲的记忆并不深刻,因为自从父亲去世后,他就一直由母亲抚养,直到母亲也离世,之后他便成为了孤儿。邓贤诗拿着报纸仔细端详,那人除了稍显年长外,几乎与父亲无异。然而他又自我怀疑,曾经的邻居们总说父亲已经过世了,母亲也从未提起过其他的消息,难道父亲并没有死吗?这张照片难道真的是他的父亲吗?
展开剩余86%他陷入了沉思,拿着报纸的手也在颤抖。邓贤诗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是:是不是在战乱年代,消息传错了?父亲是不是没有去世,反而误传了消息呢?他立刻想起母亲曾给他留下一张父亲的照片,于是赶紧翻找出来,拿到眼前对比。经过一番仔细对照,邓贤诗最终确认,照片中的人,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。他的父亲没死!
那一天,邓贤诗整个人都显得异常沉默。虽然他平时十分开朗、外向,但那天的他几乎不发一言。直到指导员发现他情绪不对劲,才经过询问得知了事情的真相。指导员得知邓贤诗怀疑照片上的人是他的父亲时,开始大笑,认为这是个玩笑。毕竟,那张照片中的人物并非普通人,而是赫赫有名的邓华将军。邓贤诗看着自己手中的报纸,忍不住对照起父亲的名字。他的父亲名叫邓多华,名字和邓华只差一个字,难道这仅仅是巧合?
于是,邓贤诗将父亲的照片拿给指导员看,指导员一看之下也不禁惊呆了。两人的相似度实在太高了!指导员尽管觉得事情很难以置信,但却也意识到这事值得深究。若果真有关系,邓贤诗这一生可能会因为没有搞清楚真相而遗憾。所以他决定上报,并将这件事情向上级汇报。
上级领导们听取了报告,经过详细的对比,决定进一步调查。最终,萧劲光司令员和詹才芳将军也得知了此事。两人与邓华的关系颇深,尤其是萧劲光,他与邓华有着多年的交情。于是,他们决定亲自会见邓贤诗,寻找真相。
当邓贤诗走进军营的那一刻,萧劲光和詹才芳都震惊了。邓贤诗与年轻时的邓华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两人立刻确定,邓贤诗和邓华之间极有可能存在血缘关系。于是,他们决定进一步调查下去。
萧劲光首先询问邓贤诗对父亲的印象。邓贤诗的记忆并不清晰,因为他在十岁时就失去了父母,过上了孤单的生活。萧劲光从中察觉到了一个细节,邓华外出征战的时间点恰好符合邓贤诗的叙述。可是,邓贤诗说自己的父亲叫邓多华,而邓华的名字只差一个字。考虑到革命时期有许多人改名,萧劲光决定从这个名字入手调查。
邓华原来叫邓多华,而“邓华”是他改名后的名字。经过一番询问,邓华还透露了一个震撼的消息——他确实有一个儿子,但因为革命战争频繁,他一直没时间照顾家庭,儿子便失散了,而他一直无法得知儿子的下落。这个消息让萧劲光确信,邓贤诗与邓华确实存在着深厚的关系。
为了确认真相,萧劲光让邓贤诗写了一封信给邓华,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。邓华收到信件后,心中满是激动与期待。当他看到信上写着“邓贤诗”三个字时,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在萧劲光和詹才芳的陪同下,邓华赶到了军营,终于与失散了二十多年的儿子邓贤诗相见。
军营内,父子俩紧紧相拥,泪水与喜悦交织,久久说不出话来。长时间的分别,终于在这一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邓华的经历并不像他看上去那样简单。他原本出生在湖南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,受过良好的教育。年轻时,他成绩出色,抱负远大。在15岁时,他被父母安排了一场包办婚姻,对象是同村的邱青娥。虽然邓华对包办婚姻心生反感,但与邱青娥相处后,他发现两人性格和谐,于是两人结婚。然而,婚后邓华没能安稳下来,很快就去了外地继续学业,并逐步参与到爱国运动中。
随着战争爆发,邓华投身革命,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在革命途中,他和妻子邱青娥的儿子邓贤诗出生了。得知儿子的出生后,邓华满怀喜悦,并为他取名“邓贤诗”,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愿景。然而,革命战斗让邓华无法常伴左右,战争的残酷让他无法确定何时才能回家。
在邓华离开家之前,他留给了邱青娥一张自己的照片。正是这张照片,在多年后成了邓贤诗和邓华相认的关键。
在革命的岁月里,邓华的生活异常艰辛。虽然他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妻子邱青娥则在家里艰难度日。她不仅要承担家庭重担,还要尽力照顾儿子邓贤诗。直到邓华离世消息传来,邱青娥深感不安,但她依然坚信丈夫会平安归来。然而,现实并没有给她等待的机会,她因病去世,留下年仅十岁的邓贤诗。
邓贤诗一直没有放弃对父亲的记忆,并在长大后投身革命,立志报效祖国。然而,直到1949年,他才通过报纸的消息与邓华联系上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分离,父子终于重逢,并继续共同为祖国的未来奋斗。
编辑:凡友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证券-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-最可靠的证券公司-南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